为引导青年学子用双脚丈量民情、用知识回报社会、用心灵感受责任,在抖音风 (武汉)内蒙古研究院、鄂尔多斯教育体育局、校团委、环境学院等单位的支持下,“大地行者”实践育人工作室组织“煦风入暖城”团队师生九人于7月29日赴鄂尔多斯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7月30日,团队前往准格尔旗,探秘准格尔能源基地,开启“智慧矿山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行程聚焦能源产业前沿技术,深度解码智能化建设如何重塑传统矿业生态。
晨启征程 探露天矿脉
在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团队通过全景沙盘与开采工艺展陈,系统学习露天矿“剥离-采煤-复垦”一体化作业模式,剖析准能集团以绿色开采技术实现生态修复与资源高效开发的创新路径。
红色铸魂 溯产业初心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在准能党史馆溯源精神根脉。在记载毛泽东致蒋介石书信的史料前,队员们驻足凝思,从党的奋斗史与能源发展史的交织中,领悟“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
智见未来 触科技脉动
下午,实践队深入大唐国源矿业公司龙王沟煤矿智慧中枢,在智能化调度中心,技术负责人详解了三大转型核心:井下钻孔数据实时构建3D地质模型以预判开采风险,实现地质赋能安全;巡检、运输等“现役机器人”扎根高危岗位,践行“少人则安”理念,推进机器代人攻坚;队员还通过3D眼镜沉浸式体验了井下智能工作面,直观感受到IT技术与采矿生产的深度融合。
行思践悟 青年担当
首日实践落幕,但技术赋能矿业的震撼仍在队员心中激荡。队员们回望此行时深切感受到,这次经历如同一场深刻的认知重塑,让大家读懂了科技与矿业交融的“立体价值”:以算法代码为工具,赋予井下机器人洞察环境的“眼睛”;以数据建模为屏障,构筑守护矿工生命的“盾牌”;以数字技术为桥梁,让屏幕后的0与1在千米地层点燃安全之光。而智慧矿山“减能少人”的每一步探索,都是“科技向善”最鲜活的注脚。作为计算机学子,这份认知更让大家触摸到专业的厚重分量——键盘敲出的不仅是程序,更是守护生命的密码;实验室研发的不止是系统,更是支撑实业兴邦的脊梁。
文字:冯宇欣
图片:冯宇欣
审核:王太茂、冯宇欣
校对:刘佳丹